4 月 2025

发散论德性

什么是德性?拆分来说,德就是品德,道德。性,就是性质,本性!品就是位置,所以乐器才有第几品的说法,品也就是差别。所以品德就是有差别的德行,不是无差别的德性。道德的道,就是自然大道的道,所谓的道德,你可以理解为符合自然大道的德性。其实也可以说是最初,最究竟的德性,因为道乃万物之源。所以说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!

所以老子的道德经,就不同于世上普通的道德,普通的道德所站立的位置主要是在人身上。这样的道德更像是人德。这个人和仁,同音,同意。人就是仁,所以说孔子的儒家,一个仁字就可以基本概括!仁义礼智信,其实讲到底就是一个仁字。有意思的是,老子讲究的就是无为而治。所以老子的道德经虽然讲了帝王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,实际上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是天道。天道无为,而无不为。孔子的论语,主要是讲仁,讲礼。他的道德更偏向与人性层面,所以孔子主张有为。在行动方面就体现在了周游列国,著书立说。

两个都是圣人,都是有大智慧的人。不管是天道之道德,还是人道之道德。他们虽然分了天人之说。但本质是接近的。只是天道更纯粹,而人道还有所束缚!常人修德先做人,人做好了,再近天。这样,就可以逐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!

所以说,修行本质在修德,修德就得学会做人。做有道德的人!老庄讲依循自然之道,孔孟讲以仁义为本,再到朱熹讲新民,王阳明讲良心。大家做的基本是一件事。佛家讲八正道,分别是正见,正思维,正道,正语,正业,正命,正精进,正定。一个正字,可见不偏不移的状态。这样去做了,就是在修养自己的德性。

德性是本,但是现在大部分人早就舍本求末,偏离了本来的样子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德性是一个状态,一个仁的状态,一个慈的状态,一个让的状态,一个不争的状态。经济学里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。就是说好的货币大家都藏起来,而将不好的货币拿来进行交易买卖。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市场上大部分的货币都是劣质货币。这和人的德性在社会中的现象也很像。德性好的人,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总是看上去更加吃亏!比如不会和人争论,比如不会霸占座位,比如不会插队等等。如果遭受损失,人没有自我认知和定力,就会随波逐流。既然我这样吃亏,不如学那些蛮横的人的行为,反而能带来好处。一旦这样想,德性好的人也会如同被墨染一般,渐渐变成德性差的人。而能够自我认知的人,不会随波逐流。不追逐名利,因为名利心,就是欲望,欲望会促使人去争,去夺,去抢,去占,欲望就是毁灭德性的最好武器。

由于德性这个东西,在社会中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,没有直接的利益收获。所以逐渐被大部分人忽略。虽然大家都说是讲道德的人,一旦在利益面前,常常会把道德放在一边而置之不理。重利轻德就成了普遍现象。

这也是王阳明为什么虽然讨厌著书立说,也不觉得自己有那个必要性,还是接受了弟子们建议,将心得言语整理成一本书。这样才出现了《传习录》。因为王阳明见大家争名夺利而忘了良心。所以才有致良心。

世上的大道往往很简单,简单到如同空气,明明存在,却不被人注意。

德性啊,你是如此重要。如同这空气,谁能离得开呢?